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
深度关注|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
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

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发布时间:2019-05-14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小[ ]

   原标题: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壮丽70年)(1)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这是华屋村新貌(5月6日摄)。

  华屋村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苏区时期,当时只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17棵松”的故事更让无数后人动容:村里的17个年轻后生出发参加红军前,栽下17棵松树,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不幸的是17位华氏子弟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手植的松树被后人命名为“信念树”。

  多年来,由于资源匮乏,耕地贫瘠,劳动力短缺等原因,华屋贫困程度深,许多百姓住在低矮破旧、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内,灶台连着卧室,厕所挨着水缸,用的是低压电,走的是土泥路。

  2012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华屋人开始逐渐摆脱贫困。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华屋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30元增长到如今的11300元,危旧土坯房得到改造,大棚水果蔬菜、红色旅游蓬勃兴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一排排破旧的土坯房,到如今一幢幢焕然一新的客家小楼,华屋百姓步入幸福美好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2)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这是华屋村遗留下来的土坯房(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3)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站在华屋村后山俯瞰华屋村的景象(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4)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站在华屋村后山俯瞰华屋村的景象(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5)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这是华屋村遗留下来的土坯房(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6)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拼版照片:上图为华屋村村民华从祁夫妇在如今居住的屋内留影;下图为华从祁夫妇在当年居住的房屋内留影(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7)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华屋村村民华割禾在家中烧饭,灶台上已装上抽油烟机(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8)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华屋村村民华从祁夫妇在清理从前居住的土坯房灶台(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9)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华屋村村民在蔬菜大棚边劳作(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11)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一名讲解员在为游客讲解华屋村后山“17棵松”的故事(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12)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游客在华屋村参观(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13)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游客在华屋村参观(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14)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游客在华屋村参观(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壮丽70年)(15)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这是5月6日无人机拍摄的江西华屋村。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壮丽70年)(16)华屋“红军村”的幸福蜕变

游客在参观华屋村后山的“17棵松” (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中国公众信息网摘编崯嶧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