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摘帽 扶上马还需送一程
作者:王尧
为实现“减贫摘帽”的目标,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贫困发生率达到“减贫摘帽”的标准,打好“减贫摘帽”的扶贫攻坚战,积极响应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号召,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本地特色措施实现了“减贫摘帽”,但是近年来返贫现象日益突出,仍需扶上马送一程。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返贫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返贫的原因及相关对策作探讨。
以系统观念把握返贫问题是前提。世间任何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陷入贫困或重新陷入贫困是人们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无奈结果。致贫的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内生性的,二是外生性的。自然性外生因素包括地型、地貌、气候类型、资源赋予等。社会性外生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这里我们把所有的自然性外生因素称作来自自然的资源性制约,把社会性外生因素中的基础设施及基于血缘关系的人际交往因素称作来自社会的资源性制约。以上诸种因素对人们陷入或重新陷入贫困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外生性制约是致贫的外部条件,内生性制约是致贫的内在原因,外生性因素通过内生性因素而起作用。如何根据实际有效解决这些内生性制约就成了我们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返贫问题的根本性工作。要看到,以上致贫机制的三个层次各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任何层次上的任何方面、环节出问题都足以致贫。只有从总体上全面把握致贫机制,从三个层面综合性地解除致贫的制约因素,才可能有效地解决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
解除资源制约上要实事求是是关键。针对基础性的资源制约,要对各地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资源秉赋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只有因地制宜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扶贫效果,如缺水地区的“五小工程”非常重要,而在水资源富集区搞“五小工程”则不会有太大意义;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扶贫就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而在四川盆地效果则会大大下降;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的地方,扶贫的着力点可以放在寻求长期效益同时又有明显短期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在基础较好的地方,则应把着力点转移到教育与科技投资上。同时,只有因地制宜才可能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真正的主动权。如在种植、养殖业上,过去的主营产品在今天可能已无出路,而过去已无出路的产业,有些可能会重现商机。若在扶贫中适时地以合适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市场接轨,将会对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带来非常乐观的前景和机遇。在扶贫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往往不顾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搞统一产业,统一形式,结果是好心办坏事,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加重了贫困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解除资源性制约时,应将着力点放在解除社会性资源制约上。因为自然资源的秉赋有些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是可以改善的,而有一些则是不可能根本改变或根本无法改变的,对之只能因势利导,而社会性资源则是可以靠人力加以改善乃至根本改变的。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保障。解决贫困问题是我国政府和人民伟大的实践活动,其成功与否及其成功的程度最终要取决于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参与者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把握程度及实践程度,也就是说,扶贫攻坚的根本问题首先要解决主体(包括扶贫主体与脱贫主体两个方面)自身的内生性制约。这种制约首先包括主体意识(观念、理论、思考问题的方法等)问题,也包括主体的科技文化素养、心理品格意志特征及身体条件等。解决内生性制约归结起来就是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将扶贫中的人力资源开发、解除内生性制约的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中观、微观。宏观层次主要指各级政府部门和工作者在扶贫工作中人力资源的开发。这种开发主要表现为观念更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开发三个方面,其中核心是观念更新,也就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各级决策者在进行扶贫工作决策时应具体分析各种情况,因应市场规律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当然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一切对人民负责的价值取向。中观层次重点在于培养一大批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带头人可能是基层组织的成员,也可能是一般贫困群众中的致富先行者。他们可能因为头脑灵活很快适应了市场的要求而致富,也可能因为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了一门劳动技能而致富。这些人与贫困群众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一个好的带头人会辐射影响一大片,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微观层次主要是指解除贫困者个体的内生性制约,有效开发其潜能。扶贫工作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才能为返贫人口再脱贫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由于返贫的打击,不少返贫者对再度脱贫失去信心,或者以宿命论来麻醉自己,或者以“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得过且过。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返贫者分析返贫原因,找准症结,攻而克之,以树立并坚定其再次脱贫的信心和意志。扶智,即帮助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向其传授推广各种先进的适用技术等。
中国公共公众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